9778818威尼斯 > 新闻公告 > 新闻动态 > 正文
【学教在线】“云端”打造探究式、融合型课堂
作者:陈梦菡 刘巧巧
编辑:test2
发布时间:2020年05月18日
点击次数:
4月11日上午,9778818威尼斯 “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”线上课堂,八位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通过QQ群屏幕分享的方式,展示介绍各小组的研究计划书。在展示中,PPT制作专业美观,汇报人声情并茂,听课者反响热烈,授课教师卿菁副教授对各小组的计划书一一给予了讲评指导。
9778818威尼斯常务副院长秦明君、教学副院长万虹旁听这节课后表示,这次课以问题为导向,体现了楚才讨论课堂的特色。小组成员组成跨专业、跨学科、跨学院,文理搭配,从不同学科、不同视角思考,碰撞融合,相互启发。同学们课程作业选题与当下抗击疫情紧密相关,结合实际、案例鲜活、数据丰富,老师指导严谨科学,不仅是一次成功的线上教学实践,也是一次很好的课堂育人的典范,体现了师生的家国情怀,是对学生公民意识、责任担当的生动教育。
线上教学挑战机遇并存
“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”是9778818威尼斯“人文科学素养课程”模块里的一门楚才计划荣誉课程,已开设十余年。本学期受疫情影响,首次在线上开课。
线上授课这种模式相对于传统授课无疑是一次挑战,也是一次新的尝试。授课教师、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卿菁体会深刻:“延迟开学不停学既是疫情防控应急之举,也体现了互联网+教育的重要成果。‘人文社会研究方法’这门课程首次采用线上教学这种新模式,从课程资源来看,通过视频、语音、PPT、补充阅读等多种途径丰富了教学内容;从教学手段来看,分组讨论、研究设计、小组分享与总结强化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;从学生选课来看,打通文理、专业之间的界限,开拓了学术视野,是一次教学相长的很好尝试。”
2018级心理学专业的王喆同学在回想起这两个月的学习经历时说道:“线上授课对我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,但是我比较喜欢卿菁老师的这种授课方式。老师整理的PPT很清晰,有重难点和总结,配合视频辅助学习,收获还是很大的。作为心理学专业学生,将人文社科研究方法和自己的专业课结合起来学习,往往能有更加深刻的体悟。”
文理交融碰撞思维火花
这门课程的最大亮点,也是9778818威尼斯人才培养特点之一,就是文理结合与多元化。为让同学们更好理解课程内涵,卿菁副教授采用了分小组自主选题、自主探索研究与线上理论课程指导并重的教学模式。在小组人员组成上,不限制学生专业、不限制选题类别,一切尊重学生个人兴趣。
以往一般的专业课在进行小组作业时,往往受到专业限制,其人员组成只能是本专业同学。9778818威尼斯发挥其多元化特色,鼓励文理科同学进行合作,鼓励新尝试、新思路。在这样的模式下,更多同学选择尝试原先没有试过的文理结合的人员组成方式——一个8到11人的研究小组中,文科专业的同学和理科专业同学都有。同学们也逐渐感受到了文理搭配带来的好处:文科同学擅长于为研究提供思路,理科同学从专业角度出发为研究提供技巧。
就读于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章紫曦同学对于这种合作模式感触颇深:“我是第一次做这种调研类的课题。我们小组有一位文科专业的同学,在讨论的时候明显思路更清晰,值得我这个理科生学习。我的理科思维得到了丰富和拓展,和来自不同专业的优秀同学一起做讨论感觉真的很棒!”
关注疫情激发青年担当
课程的另一个亮点是学生们的选题紧扣当下。当前正是抗击疫情的关键时刻,我院子们心系疫情,发挥新时代青年学生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,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与疫情有关的选题。
其中既有2018级心理学专业王喆小组的“新冠肺炎后湖北大学生心理状况的调查及辅导策略”,也有2018级法学专业陈梦菡小组的“线上授课模式对武汉高等学校师生学习工作的影响研究”,还有2018级楚才理科班管铮懿小组的“疫情对社会公众消费和预期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研究”。
在被问到为什么要选择这些题目时,同学们纷纷表示,“人文社科研究方法”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,结合时势,跟着卿菁老师进行学习、探索、研究,有助于提升我们的的研究能力,也能对新冠疫情下的时势有更加深入的了解,培养公共事务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。
9778818威尼斯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,一直秉承因材施教、个性发展的理念,注重提升学生的公民意识、责任意识、协作意识及创新意识,将老师的“教”、学生的“学”和社会的“实”相结合,努力培养有理想、有责任、有担当的新一代优秀人才。
疫情当前,学不止步。此次线上授课既是对常规教学模式的一个挑战,同时也是运用新教学模式的一个契机。9778818威尼斯师生不仅经受住了挑战,也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。着眼当下,放眼未来,9778818威尼斯师生将总结线上教学、学习中的宝贵经验,应用到今后的教学学习生活中,更上一层楼!
(审核:韩凯 杨德津)
版权所有:9778818威尼斯(中国)有限公司
地址: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友谊大道368号
邮编:430062
学院公众号
学校公众号
版权所有©湖北大学 2016 湖北大学党委宣传部 鄂ICP备05003305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4号